如何以全球史观从全球发展格局中来考量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不纯粹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如此,可再一次解放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全面深化这一伟大实践课题。
全球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全球史观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论了“整个世界”,而在于是否把对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就是一种全球史观。在马克思、列宁那里,世界历史思想都是与其同时代的世界体系相联系的,只是马克思时期的世界体系是由自由资本开拓的,而列宁时期的世界体系是由垄断资本建立的。后一世界体系比前一世界体系更高级,更具广度和深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地区性问题,已经演变为国际性问题。共产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事业。全球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历史观。树立全球史观,既要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又要坚持继承、借鉴与发展的统一。
跳出中国视野局限
改革开放本是邓小平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提出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政策。用全球史观的方法来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跳出“中国视野”对其作全球性解读,以求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下来观照和再现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进而彰显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遵循“中国视野”的根本原则绝对没有错,但这决不是研究的全部。因为中国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及其事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语境中不断发展的。只有跳出“中国视野”的局限,从全球史观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思考邓小平改革开放问题,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超脱意识形态藩篱
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守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更高的战略层面超脱意识形态藩篱来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政治条件,而且也需要经济、文化条件。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愈来愈国际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基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解、对世界形势的判断以及囿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有些人惧怕资本主义发展,甚至简单化地把资本主义作为祸害来看待。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了更好地借助全球化平台,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作为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中国从来都是站在战略高度,在驾驭意识形态中超脱意识形态藩篱而又没有迷失于意识形态之中。某种程度上讲,这可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秘密所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对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时一切历史也都是世界史。每一件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都应该放在全球史观下,才能真正地看得真切、看得明白。不从全球史来充分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很难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实存在状况,也很难激发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意识。所以,确立全球视野是正确理解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详见2014年第8期《前线:全球史观——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方法论》 作者: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贺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