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岁的香港大慈善家、影视业大亨邵逸夫7日早晨与世长辞。他是一个传奇,包括他的长寿。他在世间的107年,是中国充满苦难和戏剧性变化的一个多世纪。他的人生穿越并记录了这一切,评论这样一个人,我们会犹豫从何说起。
慈善是邵逸夫晚年的最大亮点。截至2012年,他光向中国内地教育就捐助了47.5亿港币。他的捐赠是撒网式的,中国很多学校里有他的捐赠项目,有人稍作夸张地称,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自己的求学路上至少走进过一幢“逸夫楼”。
但邵逸夫的传奇人生同样令人感慨,他十几岁随兄闯南洋,饱尝上世纪上半叶中国和东亚的动荡之苦,从命运的夹缝里打拼出成功。著名的邵氏兄弟公司几乎是中国近代文化产业的奠基者,也被认为是华人精神的里程碑。可以说,没有邵逸夫,华语电影的历史就要改写。
邵逸夫对国家的态度,经历了百年的锤炼。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到彩色,邵逸夫创下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他旗下电视台tvb至今是港姐的“选秀场”,我们会相信,他一生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这样一位有主见的人,他为这个国家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应该不会是把每一时期心血来潮串起来的结果。
邵逸夫是位爱国者,除了慈善家,这大概也是他墓志铭级别的一个标签。像他这样激烈地活了百年,利益触角必然伸得很远,国的边界早已锁不住他。但不仅邵逸夫,他那一代以及经历过旧中国的很多商业成功者,都有爱国的明显印迹。不排除这有生意人的理性包含其中,但显然这不是全部。
尤其是,他们那代人看到的国家问题和伤痛,比今天的年轻人看到的都要多。他们是最有理由也最有能力把根从中国拔走的人。
但他们选择了支持国家,帮助它一步步走出积贫积弱。隔代解读邵逸夫们的心路历程很难做到准确,或许我们只能从他们的集体爱国选择中,领悟出这样做不仅是对的,而且代表了与中华文明基因有关的某种文化归宿。
邵逸夫是一面镜子,他能照出因现实忙碌和利益纠葛被遗忘或变得恍惚的一些东西。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说,总算“活明白了”。但真的是这样吗?人生其实很长,“活明白”的前提是看得更多更远。我们或许应当更相信自己的见识和阅历,相信人生不断刷新认识的积累,避免一时的情绪和认识固化。
邵逸夫几乎是“不可学”的,他的浩瀚阅历说到底也算是人生的幸运。但他的去世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重新翻阅他的一生。有这样的人生,真是太精彩了,然而不仅于此。邵逸夫的人生同时表达了一种世界观和哲学,我们未必能一时把它讲得清楚,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
人先要成功,赚了大钱后搞慈善,这大概最解渴也最幸福。其实如果这样衡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不幸的。别仅仅把邵逸夫看成从励志到慈善的传统故事,昨天的中国互联网上那么多人都在谈邵逸夫,几乎很少有人指望自己能有一份和他一样的幸运。但他的一百多年经历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时代翻过去了,但这本书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