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大地是巴渠文化、川陕红色文化、区域民俗文化的重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川东腹地达州有“北山—诗歌之乡”、“渠县—汉阙之乡”等文化品牌,享有“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之美誉。四川文理学院依托青少年文学艺术普及基地和文学与传播学院切实做好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与传承创新工作,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育德润心,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强化课堂教学,提升理论素养
青少年文学艺术普及基地和文学与传播学院相互融合,认真落实学校“四圆同心”办学思路,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以《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中国文化通论》专业课程、《大学语文》公共课程、《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相互协调融合的课程体系,并积极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四个一百”传承工程,对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学生要求在大学四年期间要必读一百本经典著作、一百种优秀期刊、一百本语言文化论著、一百本优秀影视作品,并背诵指定经典篇目,专业任课教师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掌握情况、阅读体会和背诵情况纳入期末考核范畴,计入学分统计,切实加强青年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工作。
近年来,为活跃学术氛围,学校重点打造了“秦巴讲坛”学术活动品牌,并通过举办“文学与传播论坛”等,邀请国内著名作家、知名学者、文艺工作者梁上泉、田雁宁、张建华、林戈尔、阿来等前来做学术报告,报告主题涉及文学、美学、诗歌创作、音乐鉴赏、舞台表演、书法、朗诵、体育等方面内容,通过举办学术论坛、讲坛有效拓展青年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知识体系,提升文学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依托校园文化,注重普及提高
为推动文学艺术普及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划拨专项经费,建设相关活动场馆,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校园歌手大赛、文化传媒月、演讲比赛、微电影创作大赛、书法摄影展等各级各类竞赛和活动扎实有效的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各项活动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园文化培养青年大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文学艺术修养。
近年来,学校尤其以大学生艺术节为主阵地、主载体、主抓手,植根巴山地域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大巴山抬工汉》《魂铸巴山》《雨润巴山》《把幸福寄回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阳》等系列巴山题材歌舞剧,参加历届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均取得喜人成绩;其中《大巴山抬工汉》获得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魂铸巴山》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2017年8月,学校选送26件艺术作品参加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作品体裁包括合唱、舞蹈、音乐剧、器乐、美术、书法、创意工作坊、微电影、朗诵、论文等,所选作品凭借扎实的艺术根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全部获奖,其中23件作品获得一等奖,3件作品获二等奖。
多点多维发力,助推区域发展
为推动区域内中小学文学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自2012年基地挂牌以来,牵头组织校内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编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知识读本》《文学名著赏析》《现代文明公关礼仪》《青少年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达州地方文化读本》等6种文学艺术普及读物,与《达州日报》社、达州电视台开设了“达州文学艺术普及专栏”、“国学知识普及专栏”;与达州市社科联、达州市文联、市作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诗词协会、市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巴山书画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一系列文学艺术普及工作。
基地重点建设了北山诗歌之乡、平昌中学、大竹石河中学等10多个校外普及基地,将达州市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巴山书画院”作为校外普及示范中心,将邱家河小学等5所农村小学纳为文学艺术普及志愿者协会文艺帮扶重点学校,面向大中小学生发放各类读物、杂志12400余册,组织师生参加校外文艺演出200余场次,举办“科技文化月”、“国学活动月”系列活动以及文学征文和书画创作等各项文艺活动。组织巴蜀风文学社、晨曦国学研究会、诗词俱乐部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赴塔沱社区和翠屏路社区举办“学好国学知识 明白中华礼仪”暑期国学活动,通过讲解《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滋养青少年心灵、涵养德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引领青少年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