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化校园环境,增强环境育人功能。今年三月,我校邀请四川美术学院对校园景观雕塑进行规划设计,经过半年来的精心设计和制作,12尊校园雕塑于近日在莲湖校区落成。此次景观雕塑打造结合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创业精神,依据学校各处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整体氛围进行打造,既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又有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大学“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
附:校园景观雕塑设计理念说明
《基石》 采用石块构建出整个景观空间,地面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其间雕刻与“文”、“理”、“德”、“行”相关的名言警句加以点缀。学子们经过这里,脚下踩踏着一块块石料,其行为过程提醒他们:在迈入校园的第一步,就须有“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同时,脚下触及的粗糙之感传递出治学、治校的艰辛,而漫步于诗句之间,又能体会到“文”、“理”、“德”、“行”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在景观的中心,一本汉白玉雕琢的大书被另两本重叠的书从地面托起,并翻开。书的设置象征着知识的广博与深厚,勉励学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面上镶嵌着学校的校徽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的校名,校名根据时间远近,由下往上排列成阶梯状,蕴含了“积极向上,步步登高”的含义。同时,校名与左上的校徽配合成“V”字形,代表着对胜利的追求,清晰、醒目地点出学校办学、治学的决心和遇到困难的必胜信念。
《明天》 以两只青年男女放飞纸鸽的手造型设计,寓意对未来的憧憬,校园就犹如梦开始的地方,青年学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聚集能量,当丰羽之后,离开校园之时,正是放飞的时候。同时也寓意学校对青年人所付出的劳作,老师们的培养与呵护,共同托起青年人的梦想与未来。
《青春》把具体的人物形象几何化、抽象化后组合而成,再融入装饰性手法加以表现,赋予了整个雕塑鲜明的线条、体块变化,再加上镜面不锈钢的反射特性。光照之下,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宛如跳动的音符,正演奏着美好青春的节奏和旋律。
《青春之约》和《清风徐徐》两组雕塑是配合音乐广场的主体氛围来设计创作的。《青春之约》表现的是一个弹奏吉他的男青年。他动态夸张,造型鲜明,透着青春的活力,给观者带来热情奔放的内心感受。《清风徐徐》则表现了一个演奏琵琶的女青年。她头部微侧,面带笑容,整个动态轻盈、细腻,传达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整体氛围,给人以内敛、含蓄之美。两座雕塑一动一静,正应照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同窗三友》以学校杰出校友张爱萍、魏传统、杨超晚年相貌来设计创作,他们精神矍铄、目光坚毅、面容慈祥。在雕塑的旁边立了一块花岗石碑,碑上雕刻有他们共同撰写的传世佳作,“岁寒三友永不凋零,高雅挺直气吞烟云;关山万里仆仆风尘,何惧摧折俯首为民。”三老于1925年-1928年在学校南坝校区(时为达县县立中学)求学,并在此参加革命活动,走上革命道路。三老在革命事业中功勋卓著,文艺上的成就也誉满中华。文革中又都遭遇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而身陷囹圄。恢复工作后各领风骚数十年,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窗三友》雕塑既说明了学校是红色高校,同时又教育青年学生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发扬革命传统,发奋学习,振兴中华。
图书大楼前人物头像雕塑选用了享誉中外的四位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头像作为创作原型,他们分别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家达.芬奇、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非凡的贡献。